被遗忘的影史遗珠
2019年威尼斯电影节爆冷摘得评审团特别奖的《不朽的西罗》,由意大利导演马特奥·加罗内耗时五年打磨。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,讲述二战期间意大利游击队神枪手西罗的传奇故事。主演皮耶尔弗兰切斯科·法维诺为塑造角色减重15公斤,其精湛演技助他斩获意大利大卫奖影帝。
子弹与玫瑰交织的战争史诗
1944年寒冬,20岁的牧羊人西罗因德军屠杀家人加入游击队。这个能用步枪击中500米外硬币的天才射手,却在首战因紧张打光所有子弹。当德国军官在广场公开处决人质时,西罗从教堂钟楼射出的子弹划出宿命弧线——这颗子弹不仅击毙纳粹,更击碎了整个小镇的沉默。
影片最震撼的蒙太奇出现在第三幕:西罗每开一枪,镜头就切回他放牧时数羊的场景。当计数达到与他杀敌数相同的87时,这个曾相信"子弹应该只打狼"的男孩,终于对着镜中的自己扣动了扳机。
角色弧光中的战争悖论
法维诺演绎的西罗有着三重人格面具:在战友面前是冷静的"死神之眼",在爱人膝头是颤抖的"迷途羔羊",独自面对武器时又变成虔诚的"忏悔者"。那个总在射击前画十字的习惯,与其说是祈祷准度,不如说是为灵魂寻求赦免。
德军上校霍夫曼的塑造同样精彩。这个会为意大利战俘分发巧克力的军官,书房里却摆着尼采著作。当他发现追捕半年的"幽灵枪手"竟是个孩子时,那句"我们都在扮演自己不相信的角色"道尽战争荒诞。
社交媒体上的眼泪与思考
@电影考古学家:"西罗擦拭步枪的镜头让我爆哭!导演用这个动作串联起三个时空:牧羊时擦猎枪、作战后擦步枪、自杀前擦手枪,工具在变,那双沾满泥土的手从未改变。"
@哲学系胶片:"霍夫曼死前为何要整理领带?这个细节太绝了!文明社会的礼仪,在杀戮面前就像件皇帝的新衣。"
@历史迷影:"注意到狙击镜十字线里的圣母像了吗?当西罗透过它瞄准时,究竟是谁在审判谁?"
暴烈与诗意的二重奏
加罗内用油画般的运镜消解了战争片的血腥感:子弹穿过苹果时的慢镜头,飞溅的果肉宛如绽放的红玫瑰;雪地里的血迹不是恐怖的红,而是带着温度的水彩晕染。当西罗的恋人把子弹壳做成风铃,金属碰撞声竟比教堂钟声更圣洁。
这部被低估的反战杰作,就像西罗藏在树洞里的那本《神曲》——翻开满是弹孔的书页,读到的却是最温柔的人性诗篇。或许正如影评人所说:"有些子弹射穿时间,有些玫瑰开在伤口。"
发布者:,转转请注明出处:/dianying/753.html